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热顶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链条长,影响面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和汽车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随着我国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首次购车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汽车更新换代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二次换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7.66%上升至64.72%,城镇化率的提高伴随着我国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推动了我国汽车的消费需求。
(一)建设目标
在相关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以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教育为重点,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学、辅教”的共享性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教师同时学习使用的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均能够通过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
(2)教师: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教学资源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4)特色:突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本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二)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
坚持以党建带动人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本专业的教师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3-5年的建设,使本专业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业务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一体化”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教师到企业轮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任教,名师工程及专业带头人选拔等手段,打造一支懂职教,“进得课堂,入得厂房”、专兼结合的“一体化”队伍。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实训现场管理和教学评价考核等制度,使得教学管理和成绩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三)不断完善实训设备和教学环境条件
不断完善能满足本专业技能实训和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内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校内实习场地的主要设备(设施或仿真模拟设备)能配套,能与企业现场基本同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践(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有保障。新建一批一体化实训室,新建本专业创新工作室,新建汽车电子技术一体化实训室。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新技术、调试新建实验室的设备,增进主干课程中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整合现有实训设施,融合企业文化,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
(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企业系统、模拟生产、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系统:是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和分析,按照汽车维修类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完成常规的课程教学和适合企业的专业技能实训,养成职业素养。接着以汽车维修等基础能力训练为重点,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完成专业基本任务训练;其次以汽车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使用技能训练为核心,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实习企业交替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最后在校外顶岗实习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
(五)建设思路与举措
(1)以“5个一体化”为建设思路、举措,从满足本专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和工作过程,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项目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发基于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技能+核心课程+典型任务”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重点深化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带动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5个一体化”的具体内容是:
1)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体。
2)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方式采用学、练交替结合,融为一体。
3)教学环境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对接,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真正的生产企业;教学场所建设成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既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又可以马上开展技能训练;实现教学环境基地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训一体化。
4)师资队伍一体化:专业教师集深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于一体。
5)学生教育一体化:把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寓综合能力教育专业技能学习中,实现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教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