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在铺路,普通高中在填坑

作者:南昌市望成技工学校 时间:2025-06-02

高考就像打游戏,前期不管混得多烂,后面只要充满干劲、操作拉满,就能一路翻盘逆袭,最后冲进名校豪门,拿奖学金出国镀金,毕业就进大厂、登顶人生巅峰。

后来才知道,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终点附近,而有些人,连起跑线都摸不到。


最扎心的,是明明实力不差,但偏偏卡在“分流”这道门槛上——比如中考失手,没进重点高中。


谁都告诉我,高中三年最重要。

可没人说,这“三年”是“在哪过”决定你能“过得咋样”。

像极了打麻将,普通高中手里抓的是烂牌,连个碰都难碰;重点高中从发牌就开始“清一色”,你还没听懂规则,人家已经胡牌喝茶了。

所以学习这件事儿,不怕你没天赋,就怕你还没开始,就被按着说“你这水平,先考虑考专科”。你不服?你努力啊?你想逆袭啊?

——然后所有人一脸慈祥地告诉你:“那你可得加倍努力,比别人多十倍百倍努力,才行。”

呵呵,这些话听起来像鼓励,其实就是在判刑啊。

一、重点高中是“火锅店”,普通高中是“清粥小菜”

重点高中像海底捞,不光菜品丰富,连蘸料台都自带服务员,帮你调配人生方向。

老师一个比一个会“整活”,不是在拓展竞赛,就是在串讲985名校录取线背后的深层次博弈。

而普通高中像小区楼下的粥铺,一看菜单全是“早点”,不敢讲太深,怕学生噎着。

上了重点高中,老师讲题像讲小说,前因后果一整套,分析模型像在推理刑侦剧;普通高中老师讲题就像背菜谱,材料照本宣科、步骤机械执行,搞得像在参加“电饭煲使用说明大会”。

比如高一那年,我表弟考进市里最牛的重点高中,刚开学,老师组织全班一起“读微积分原理”,我问他:“你不是理科生吗,干嘛读哲学?”

他淡定说:“我们数学老师觉得学数学要先懂哲学。”

我愣住,再看我所在的普通高中,老师还在黑板上画抛物线,一边画一边嘱咐:“X轴要画直,不然高考阅卷老师会误以为你画的是“监考老师的‘摸鱼路线’。”一堂课下来,感觉我不是在学习,是在练画功。

所以说,重点高中的表弟,像是在吃火锅、看表演、学习宇宙人生,而在普通高中的我,却好像在啃白粥、抄笔记、修炼定点画图技艺。

还有,我们学校英语老师从不开口说英语,上课全靠“口头翻译器”。

有次讲《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师朗读原文时卡壳了一下,突然停下来感叹:“你们看这个sea,翻译过来就是‘死’啊,老头和死搏斗,多有意境。”

班里瞬间寂静,全体陷入深思:这老师是不是语文兼职英语?

所以你们瞧,隔壁重点高中的同学在写英文论文、做TED演讲,小组活动都在“模拟联合国”里内卷外交辞令。

咱这边,却好像在练“看图说话”,准备小升初毕业考试。

二、教育不是修补,而是筛选

不管什么时候,别信“努力就能成功”那套美丽传说。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关进了一个“不能上升”的系统里。说得好听是“普高努力也能上好大学”,但是说实话,那就像让一个普通木匠,用手工锯去拼一个全自动数控的模型比赛。

你不是不努力,你是用错了工具。

重点高中每年都有直升、保送、竞赛名额,老师也知道什么学生该推、该打磨、该保护。而普通高中拼的是高考卷面分,卷得烂,老师也懒得管。

更尴尬的是,学霸跑得飞快,老师会跟上;普高的学生一摔,没人扶,最多来一句“别耽误班级平均分”。

我有个发小,初中成绩一度冲击市前百,因家庭搬迁去了郊区普通高中。本以为换个环境能安心学习,结果第一天老师给全班发了一张“高考概率表”,上面写着:“班级升本科概率7,升大专35,其他——做好规划。”

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不是被“教育”,而是被“统计”了。

所以高一上完,他毅然决定转学,可惜没成功。最后真就按“表”完成预判,现在在学汽修,说每天最难的是“理解客户说的噪音来自哪里”。

还有一回,我妈去给我弟弟开家长会,回来说她听了个段子:“我们学校出不了清华北大,但可以保你们不早恋。”我问:“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吗?”

她说:“不是,是校长亲口说的,底气十足。”

我笑出声:在重点高中,家长最怕孩子谈恋爱耽误学习;在普通高中,家长最怕孩子只谈恋爱不学习;在职高,家长怕的不是孩子早恋,是早退。

三、不是你不努力,是你努力的空间太狭窄

重点高中是那种“你会跑,我们就给你跑道”的地方;普通高中是“你得先会飞,我们才给你一个天台”。

所以啊,很多学生在普通高中不是不拼,是拼的空间太窄,工具太差,老师不带你玩,资源不眷顾你。

比如我一个高中同学,特别牛,每天五点起床晨读,晚上熄灯后还钻被窝用电筒背单词。老师感动地说:“你是我们班的榜样。”

高考结束他查分数线,差一本线七分。问老师有没有补录的机会,老师意味深长地回:“你这分,努力了,但还是‘够不着天花板’。”

他当场石化,感叹一句:“努力是给有天花板的人设计的,我们这种住地下室的,只能靠天漏水啊。”

我姐的闺蜜,初中第一批没进重点,成绩在普通高中还算拔尖。

高一开学第一周,她主动找老师问:“能不能提前做点竞赛题?”老师摆手:“你先别想太远,能稳住平均分就是帮忙。”

后来她偷偷买了竞赛书练题,成绩稳步提升,但一直没人带她报。

高三,看到隔壁重点中学早就有竞赛保送的名额,她才明白:

不是没人看到你努力,而是有些地方,本来就不会给你路走。

所以说,重点高中在铺路,普通高中在填坑。

重点高中是筛子,不是容器。能进去的,不一定全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早被看见、被信任、被投资的那批孩子。

普通高中不是不能努力,而是你所能获取的“努力资源”,从一开始就被锁死了。

问题来了,如果已经卡在了“选拔门外”,怎么办?

不妨反其道而行,找出“系统规则以外”的破绽:别再幻想和重点高中的孩子拼速度,而是另辟蹊径,找“冷门志愿”“特色校”“专项招生”“三位一体”“高职升本”“海外项目”等边缘通道,主动转向,别硬挤主路。

还有一点,不要让别人说的“你不配”,变成连你自己都信了。教育固然不公平,但人生可以“调头”。看清局、选好场、磨对刀,是我们能做的最后一搏。

你也许跑不过火车,但你总能赶上下一班车。

最怕的,是你从一开始就被“失望”定义,最后连上车的意愿都没有了。

别急着翻盘,先学会换桌。